2025年9月末,一则“谭维维带领团队深入贵州山区采风”的短视频在网络刷屏。画面中,她身着素色布衣,与侗族大歌传承人席地而坐,轻声哼唱着刚记录下的旋律,身后是云雾缭绕的梯田与错落有致的吊脚楼。这场持续半年的“非遗音乐计划”随之浮出水面——从云南花灯戏到陕西老腔,从蒙古族长调到闽南南音,谭维维以“音乐寻访者”的身份走遍大江南北,将12种濒危非遗音乐元素融入全新专辑《根与翼》,并同步启动“非遗音乐传承公益行动”,引发文化界与音乐圈的双重震动。
从“争议改编者”到“非遗守护者”:一场自我救赎的蜕变
谭维维与非遗音乐的渊源,始于2015年那场轰动全国的《给你一点颜色》。她将华阴老腔与摇滚结合,用“黄土高坡的呐喊”震撼了《中国之星》的舞台,却也因“非遗元素被过度商业化”的争议陷入舆论漩涡。原老腔艺人张喜民曾直言:“摇滚的壳太硬,老腔的魂差点被挤没了。”这句话如一记重锤,让谭维维开始反思:如何让非遗音乐真正“活”在当下,而非成为博眼球的工具?
2020年,她推出专辑《3811》,在《小娟》中融入湖南花鼓戏的唱腔,在《但求疼》里加入彝族月琴的旋律,却因“非遗元素过于隐晦”被批“诚意不足”。直到2025年央视春晚,她与普宁英歌队合作的《潮起舞英歌》终于打破僵局——传统英歌舞的刚劲与电子音乐的律动完美融合,海外播放量突破5亿,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文点赞:“这是中国非遗音乐走向世界的典范。”
这场“逆袭”背后,是谭维维长达五年的沉淀。她推掉数十场商业演出,带着团队走访23个非遗项目发源地,记录下超过200小时的原始音源,甚至拜师学习侗族大歌的“无指挥、无伴奏”合唱技巧。正如她在纪录片《寻声》中所说:“非遗音乐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它是活着的呼吸,我要做的,是帮它找到新的肺。”
田野里的“音乐实验”:让传统与现代“平等对话”
谭维维的“非遗音乐计划”并非简单的“采样+拼贴”,而是一场颠覆性的创作革命。在贵州黎平县侗寨,她与传承人吴玉兰花了三个月时间,将侗族大歌的“蝉鸣调”与电子合成器的“宇宙音”融合,创作出《蝉与星》;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,她向长调大师其格其学习“诺古拉”装饰音,并将其与爵士乐的即兴演奏结合,诞生了《风中的草原》;在福建泉州,她与南音大师蔡雅艺反复试验,用古琴的泛音模拟南音“五空四调”的独特音阶,最终完成《海丝谣》。
“最难的不是技术,而是心态。”谭维维在采访中透露,“很多非遗传承人一开始对现代音乐有抵触,觉得‘我们的东西不能改’。我就带他们去听摇滚演唱会,看年轻人如何为音乐疯狂,然后说:‘如果我们的音乐能让这些孩子也为之尖叫,不就是最好的传承吗?’”
这种“平等对话”的理念也体现在专辑的视觉呈现上。《根与翼》的封面是一幅动态数字艺术作品:左侧是水墨画风格的非遗乐器,右侧是抽象的电子波形,两者在中间交织成一只振翅的凤凰。谭维维解释:“根是传统,翼是创新,没有根的翼飞不高,没有翼的根走不远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