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伊伊女性网

《聊斋:兰若寺》:以动画之笔重构东方志怪美学的巅峰之作

2025-10-30

在国产动画电影蓬勃发展的2025年暑期档,追光动画以一部《聊斋:兰若寺》掀起中式美学浪潮。这部改编自蒲松龄《聊斋志异》的动画电影,以“1+5”叙事结构串联六个经典故事,将毛毡、水墨、宋画等传统艺术形式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,在152分钟的银幕时光中,构建出一座跨越时空的志怪美学殿堂。

一、叙事革新:拼盘结构下的主题共振
《聊斋:兰若寺》采用“主线+单元”的叙事框架,以青年蒲松龄夜宿兰若寺被蛤蟆精与乌龟精拖入古井为引,通过“故事大赛”串联起《崂山道士》《莲花公主》《聂小倩》《画皮》《鲁公女》五个经典篇章。这种拼盘式结构看似松散,实则暗藏匠心:井下空间与精怪角色作为固定元素,将不同历史背景的故事锚定在同一时空坐标;而“贪心、真心、乱世情、夫妻情、生死情”五大主题,则通过精怪与蒲松龄的互动形成隐性脉络。

例如《崂山道士》中,王生为求穿墙术撞得头破血流,其妻怒斥“整日做白日梦”的场景,与《画皮》里陈氏吞下道士泥丸后的“恶心”独白形成呼应,共同指向对“执念”的批判。而《鲁公女》中张于旦背负女魂攀越花海的画面,与《聂小倩》里宁采臣在民国火车站与魂魄诀别的场景,则通过“跨越生死”的意象达成情感共振。这种叙事策略打破了传统拼盘电影的割裂感,使分散的故事单元在主题层面形成有机整体。

二、美学突破:传统艺术形式的数字重生
影片最惊艳之处,在于将毛毡、水墨、宋画等传统艺术形式转化为动画语言,创造出独具东方韵味的视觉奇观。

《崂山道士》采用毛毡动画技法,王生学艺时蓬松的衣袍与撞墙后鼓起的毛毡包,通过材质肌理传递出荒诞感;《莲花公主》以蜡笔画笔触描绘蜜蜂王国,花瓣飘落的渐变色晕与孩童挥笔退妖的纯真,构成童话般的视觉诗篇;《画皮》篇则借鉴《千里江山图》的青绿山水,当画皮妖在工笔重彩的屏风前哀求“我不过是想求一个家”时,背景的瑰丽与人物的凄凉形成强烈反差,暗喻“皮囊易画,人心难测”的哲思。

更令人惊叹的是《鲁公女》的黄泉场景:张于旦背负鲁瑛冲破忘川水时,飘带的流动轨迹与敦煌壁画飞天元素的衣纹处理如出一辙,彼岸花的血浪与钿车的流光构成一幅动态的《地狱变相图》。这种将传统艺术基因注入数字技术的创新,使影片每一帧都成为可截取的“东方美学壁纸”。

三、人性洞察:古典志怪中的现代性隐喻
影片并未止步于视觉层面的炫技,而是通过改编赋予经典故事以当代精神内核。

《聂小倩》篇将背景移至民国,小倩的魂魄被困于火车轨道,宁采臣面临“救她则违背阴阳法则,放手则永失挚爱”的抉择。最终他选择放手,这一改编颠覆了原著“人鬼相恋”的浪漫框架,转而探讨“真正的深情是学会放手”的现代情感观。《画皮》篇则通过妻子陈氏的视角,揭示婚姻中的权力关系:当她吞下污秽救夫后,那句未打字幕的“恶心呐——”,既是对丈夫背叛的控诉,也是对“贤妻”规训的反抗。这种对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书写,使古典故事焕发出当代女性主义的锋芒。

就连最童真的《莲花公主》也暗藏机锋:蜜蜂王国中工蜂与蜂后的等级秩序、小男孩挥笔退妖时“妖怪也怕勇敢”的独白,实则是对现实社会中权力结构的隐喻。而《崂山道士》结尾,邻居对王生撞墙的嘲笑与妻子“还是脚踏实地种地吧”的劝诫,则成为对当下“捷径思维”的辛辣讽刺。

四、文化传承:在虚实之间唤醒集体记忆
影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不仅停留在视觉层面,更通过空间意象构建起文化记忆的载体。兰若寺的古树与枯井、崂山太清宫的晨雾与影壁、黄泉路上的彼岸花与奈何桥,这些符号既是故事发生的场景,也是中华文明五千年悲欢离合的缩影。

正如导演于洲所言:“一座古寺、一口老井可以承载千年的故事。”当观众看到蒲松龄在井下听精怪讲故事时,古树萧疏的枝干与井壁幽深的青苔,实则是钉在中国文化肌骨里的印记。而影片结尾彩蛋中《三国》《水浒》动画的预告,更彰显出追光动画“以动画复描祖辈旧锦”的文化野心——用数字技术激活传统IP,让年轻一代在奇幻叙事中触摸文化基因。

结语
《聊斋:兰若寺》的成功,在于它既未陷入对经典的盲目复刻,也未沉溺于技术炫技的空洞,而是以动画为媒介,完成了一场传统与现代的深度对话。当观众走出影院,脑海中浮现的不仅是毛毡动画的滑稽、水墨山水的瑰丽,更是对人性、爱情与命运的深刻思考——这或许正是中国动画走向世界的核心密码。

最新文章

《盗亦有道》:当盗术升华为艺术,道德困境如何破局?

热点

 

阅读18420

《盗亦有道》:在欲望深渊中重构人性的道德天平

热点

 

阅读16703

《聊斋:兰若寺》:从古典文本到当代银幕的文化突围

热点

 

阅读14433

《聊斋:兰若寺》:在遗憾中绽放的东方情感寓言

热点

 

阅读12132

《聊斋:兰若寺》:以动画之笔重构东方志怪美学的巅峰之作

热点

 

阅读17879

冀ICP备2024065575号-2